教育大一統 工作民主欠奉
2023年5月11日

中國之所以出產千萬「孔乙己」,除了經濟因素,根深柢固的大一統傳統思想也是主因之一。莘莘學子從小相信,高學歷就有相應的高端工作。在網絡年代,大家都追求個性、多元,教育卻恍如倒模,工作文化欠缺民主,造成今日孔乙己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處境。

「挑燈夜戰十幾年,一問月薪兩三千」是「現代孔乙己」的血淚寫照。中國年輕人能擺脫身分的籠牢,走出屬於自己獨特的路嗎? (網上圖片)
「挑燈夜戰十幾年,一問月薪兩三千」是「現代孔乙己」的血淚寫照。中國年輕人能擺脫身分的籠牢,走出屬於自己獨特的路嗎? (網上圖片)

撰文:本刊記者 郭顯通

「孔乙己文學」風行全中國互聯網,更旋即惹來央視、共青團批判,說「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為讀過書,而是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不願意靠勞動改變自身的處境。」此言一出,即火上加油。一位北京學生接受自由亞洲電台採訪,道出無奈心聲,「社會從小教你,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完書後卻說找不到工作是你能力(問題)。」

教育大一統

西安交通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李曉光專研教育及職業之間失配的因果效應及變遷趨勢,對中、美的「教育失配」(個人教育水平超於工作崗位所需)現象均有研究。他跟記者說,中國自古至今,都特別強調教育,「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心態根深柢固。這句詩出自宋代,正是教育制度「大一統」的開端﹝見下表﹞。

制度統一之後,考試成為上流手段,一旦「中舉」,即成「終身菁英」,盡享各式特權!到了清代,科舉慘成「階級大賣場」,人人為求上位,一「沙紙」難求,此種生態一直流傳至今。李曉光引用美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Randall Collins著作《文憑社會:教育與分層的歷史社會學》,直指大學「沒用」,「培養的人也是企業、社會無法用的」,千萬孔乙己遂應運而生。

為何要強調「沒用的教育」?著名經濟學家Daron Acemoglu在《自由的窄廊》中指出,充滿競爭的考試制度,正是中國「國家機器」(階級統治工具)聲名鵲起的主因。

社會大一統

換言之,「孔乙己文學」之所以成為現象,是因為「國家要你努力去考取功名」。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教授項飆接受本刊視像訪問,分析現象背後。「西方自由社會的個人主義,是『我是獨特的,不用跟人比較,也不用學別人』;中國卻是『我要跟別人一樣,別人有的我一定要有,不能吃虧』。」

項飆說,中國反對多元,強調趨同,以致人民對於生活意義的理解很單一,「大家都要有學歷,要成白領,要坐辦公室才叫體面」。在中國,穩定才是王道,「我們中國的工作民主是很弱的」。

他續說,政府希望年輕人連繫社會,但當中涉及強迫,過去用科舉統一汰弱留強,今時今日學位貶值,知識分子泛濫,則用另一方式,勸「孔乙己脫下長衫」,投身體力勞動。早前多家陸媒報道,河南鄭州大學95後畢業生靠「收破爛」月入五位數,呼籲年輕人放下身段,不要讓學歷束縛自己,影片一出,即備受質疑是政治宣傳。「在中國,與社會連繫的方式,就是要獲得社會主流認可,然後獲得回報,就是這麼一條路徑。」

項飆質疑,「你讓人脫下長衫,脫了之後幹什麼?如果有事可幹,他自然會脫,可是如果沒有出路,他的人生還是很不高興,對個人和社會來說都是一種損失。」再次重申中國缺乏工作民主,引申到年輕人對就業前景的焦慮。
年輕人的焦慮

近年中國潮語頻生,年輕人愛自嘲自娛,「躺平」、「打工人」、「啃老」、「擺爛」……到了現在的孔乙己,項飆說,「其實是從不同角度闡述一個類似的社會現象」。不論是哪一個,其實都代表着一個焦慮狀態,「年輕人沒有找到救贖」。

而年輕人之所以反應大,是因為官媒的道德指摘﹝見下表﹞。「像躺平、打工人,都在簡單的說生計問題,但說到孔乙己脫不下長衫,就帶點教訓味道,不理解年輕人困境之餘,還加上道德批判。」年輕人渴求走出自己的路,不願「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也不甘下流,到頭來還是被政府當頭棒喝。

——節錄自5月號《信報財經月刊》